杨存玉是一位年轻人,不幸在21岁时因下肢瘫痪丧失了行走能力。这对他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情,曾经使他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然而,在那段时间里,有一个人抚平了他内心的创伤,给了他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那个人是地坛,同时也是一个像母亲一样的存在。通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在《我与地坛》的第二节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默默无言的力量。
青春致残是一种不幸和痛苦的遭遇,但更悲惨的是这种双倍的苦难落在了身体虚弱的母亲身上。作者以自己的感受为基础,用从容的笔触和充满感情的文字,描述了“我”那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的深切疼爱和理解。这种母爱不张扬,却意志坚韧,读完让人动情并流下了眼泪,给人们带来了奋发向上的力量。作者将地坛与墨水结合起来,将母爱泼洒在文字之中。
首先,通过无声的行动展现了对母爱的理解。每次“我”出门时,母亲总是送行并伫立不离,但她从不问我去哪里。只有一次她说过“出去活动一下,去地坛看看书”,然后自我安慰、默默祈祷。她焦虑地在园子里找“我”,不知走过多少次路,如果看到“我”在那里,她就悄悄地离开。如果找不到“我”,她就会焦急地来回搜索。这个形象犹如她像是在大海上寻找一艘船。这种多年来反复重复的无声行动中,她焦虑的痛苦被压抑下来,但也展现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刻理解。
其次,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母爱的深度。母亲整日心神不宁,不能坐下也不能安静地躺着。她充满痛苦和惊恐地向上天祈求儿子平安。她不断地安慰自己,甚至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宁愿自己变成瘫痪而不是儿子。她相信儿子必须有自己的幸福之路,“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儿子遭受的不幸,让母亲痛苦不堪、担忧万分,这就是母爱的深度。
再次,通过“我”角度的叙述,描绘出了母爱的力量。母亲送我出门时,“我”从来没有想过她之后会怎样。当“我”头脑中被命运击晕,“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从未想到母亲的痛苦。自己过去的固执和羞涩,只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悔恨,而没有丝毫的骄傲。直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园子里有着同时留下“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足迹。“我”对母亲难以控制的悔恨和思念之情的书写,正是在侧面烘托出母爱的感人力量。
母爱是无言的,深情是无声的。爱在行动之中,爱在理解之中。母亲用自己慈爱无私的爱抚平了“我”遭受的巨大创伤,让“我”重新焕发生机、增强了活下去、活出自己的勇气。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