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3年暑假,我17岁时,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读后感。因为读过几本书,我觉得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应该不难。然而,当我准备动笔时,我陷入了犹豫之中,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脑海一片空白。我望向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我开始嘲笑自己有点附庸风雅。我抱起一摞书,翻阅了一遍,有刘墉的《点一盏心灯》,高尔基的《童年》,还有《汪国真诗集》……虽然说,我确实读过这些书,但是读过和深入阅读是有差别的。前者只是匆匆观察,后者则是渴求知识。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吧。我一个高中生,一个知识分子,竟然连一篇读后感都要思考好几天,可以说是认真细致,也可以说是思维枯竭。于是,我想起了白落梅,她是被誉为“隐世才女”,人们称她的文章为“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可见她的文学造诣很高。我曾阅读过她的文章,她的作品都很恬淡素雅,重要的是她能够读懂人,读懂林徽因,写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懂三毛,写下《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读懂唐诗宋词,写下《半季花开情暖三世》等等。一个人读一本书,就拥有了一个人的一生,而她读了很多书,拥有了很多人的一生,她在作品中对这些人生展开了深刻而透彻的解读,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她是真正的读书人,别人只是用眼睛读,而她是用心去读。在这个喧嚣浮华的社会中,她像一朵清莲用文字的香气静心了很多人。而我呢?我不是说我像白落梅那样超然世外,但是我的追求和信仰与白落梅是一样的,我欣赏她的作品,就像向日葵爱上太阳一样,但我却没有像她那样去解读,只是匆匆一瞥而已。有句话说得很好,每个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个好的读者。这个“好”的含义就是深入研究和解读。白落梅如此,丁玲如此,三毛也是如此。然而,仅仅阅读而不深入思考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有几个极端,一是书呆子只看书,因为对社会一无所知,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二是心浮气躁,只为了装模作样而读书,这样的人很多;三是以读书为荣,执着于读书却不求甚解,我大概就是最后一种了。诗人金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小时候他喜欢做读书笔记,深入思考文意。有什么感悟,他都会立即记录下来,这也是他成长后写诗的源泉。我深有感触,他的作品来自他的笔记,而笔记不就是一次次的思考和思索吗?我明白了,所以我趁着夏风,写下此小小思考,也希望喜欢读书的朋友们也可以像我们一样,发散出文学的力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