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现已83岁。由于政治原因和个人性格,徐积锴长期以来都不愿公开其父亲的事迹,也很少露面,因此给他父亲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徐积锴在13岁时失去了徐志摩,由母亲抚养成人。他被寄予着家族的期望,因为他是徐家单丁独传的后代。当他出生100天时,家人在他面前摆了一些象征读书人的道具,并让他“抓阄”。徐积锴选择了笔,这让徐申如很高兴。他认为徐积锴将来会入仕从政,因为此时“铁笔不改”的术语常常用在官方文告上。然而,徐积锴的人生轨迹和其祖父的期望截然不同。他从交通大学毕业后,遂入美国攻读经济和土木工程。他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和商人,一直没有接触到笔墨创作。他的了解徐志摩仅限于点零星模糊记忆和书本上的描述。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他的父亲在他出生时在外读书,所以他与父亲的接触不多。由于他的父母去国外留学,他由祖父母照顾。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这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
有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是一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所认为超越生命的爱情中已处于进退维谷的地步,变得身心俱疲。另一方面,他非常向往那样短促但名声显赫的人生和不同凡俗的死亡,更喜欢“飞”和“云游”,甚至采用了“云中鹤”的笔名。因此,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他心心念念的,是一种瞬间的愿望实现。
但是,徐积锴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用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这里所说的“苦”,并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楚,以及创作中对至善尽美追求的艰辛,而是指徐志摩在感情生活方面经历的不幸。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往来。他看到父亲的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至于酿成惨剧。他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八九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
60年代,徐志摩的作品在中国内地几乎绝迹了。尽管在台湾仍有出版,但经常被辗转翻印和错讹百出。梁实秋决定编辑徐志摩的全集,但却面临艰辛困难。徐积锴专程到台湾协助这项工作,并在美国的各大学图书馆搜寻徐志摩的作品,历经一年的艰辛,终于由台湾“传记文学社”印行了全集。这个从事工程的土木工程师虽然一直没有接触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但他为留存徐志摩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了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一般人可能只知道徐积锴,但未必知道徐志摩另一个幼子徐德生(也叫彼得)。徐德生在1922年出生于德国,三岁时就因病夭折。骨灰罐被带回硖石安葬,梁启超在墓碑上题字“徐德生之墓”。徐志摩坠机身亡后也被安葬在硖石,与幼子的墓之间有一段距离。在1998年的工程施工中,徐德生的墓被移动。徐氏宗亲决定将其迁移至徐志摩墓下方,并“维持原型”,以便“父子相依”。而徐志摩的子孙们已经远在异国他乡,徐志摩或许没有料到,在硖石西山,他曾经只见过一次的幼子,日复一日地跟着他的孤魂,长相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