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学习教科书时,我总是被陶渊明的诗句所吸引:“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读人物传记时,我对五柳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我意识到年轻时的陶渊明曾是一个豪迈奔放的年轻人,“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他曾豪饮畅饮,梦想着能为百姓建功立业。但在门阀士族的排挤下,陶渊明有了“感士不遇赋”的感叹,他深知自己的才华不能完全得到世人的认可。他的归隐有许多无奈,但心灵的淡泊并不是因为苦难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丰子恺曾说过,人生境界有三层:物质、精神和灵魂。陶潜并不为物质所动,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现了精神的境界。但读书人也未必要隐逸。隐逸或许就是为了达到灵魂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境界。如今,现代社会过于追逐物质的同时也忽视了精神的探索,人们是否仍然能够关注自己内心灵魂的平静与安然呢?田园之居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受外界的约束,顺从自然。如苏轼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顺从自己的心愿,未能如愿也不强求,凡事从容不迫。世事难免衰败,于是便隐逸,顺应自然适应情境,勤奋劳作。诗人和自然物我交融在一起,如此和谐。农耕也许是一种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吧。而陶渊明,他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失去纯真的赤子之心,这也是许多人喜爱他的原因。我对陶渊明的种种感到景仰:他的豪情侠气,深邃的灵魂,以及自然的心境。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去关注我们自己的灵魂世界,跟随自然之美,让我们心灵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