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可以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者简称“太史公”,而“史记”本身是古代历史书籍的普遍称呼。从三国时期开始,人们逐渐将其称为“太史公书”。《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在汉武帝征和三年去世。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计划撰写通史,但未完成就去世了。在临死前,他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随董仲舒和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和《古文尚书》。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31年),司马迁二十岁时,他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承袭父职,成为太史令,有机会接触大量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是他编写《史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111年),李陵在与匈奴交战中失败,投降了。汉武帝询问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认为,李陵之所以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没有救援,责任并不全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替李陵开脱,于是将司马迁投入监狱进行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免,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公元前89年),他基本完成了编撰工作。在司马迁去世后的许多年里,他的外孙杨恽才将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它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根据司马迁所说,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和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时期的魏国学者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然而,许多后来的学者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是《史记》残缺无疑是事实。今天的《史记》一共有一百三十篇,其中有一些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所写,汉元帝和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参与了编写《史记》的工作,今天的《史记》中的“褚先生曰”就是其补充的内容。《史记》的材料来源相当广泛,包括社会上流传的著作,如《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以及国家的文书档案,还有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最有价值的是,司马迁对收集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排除了一些非常虚妄的内容。对于一些难以确定的问题,他要么采用怀疑的态度,要么记录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述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内容,堪称翔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