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法国文豪,于1861年6月30日在流亡于大西洋的盖纳西岛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是一幅辉煌的画卷,涵盖了从博古斯时代的1793年大革命到马吕斯参与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的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外省偏僻的小城镇、滨海新兴的工业城市、可怕的法庭和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和阴暗的修道院等等。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色彩浓重瑰丽,气势磅礴浩大,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雨果有意识地为后世留下史笔,重点描绘了滑铁卢战役和1832年巴黎起义这两大历史事件,以及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
雨果在小说中描绘的画面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和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他要为人类文学史上绘制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他在小说的序里指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可以说,雨果要绘制的是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几乎具有各种非凡的活力,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但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社会代表意义的一种崇高的悲怆性,成为《悲惨世界》的灵魂。
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悲惨世界》无疑是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对于它艺术容积的厚实,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等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自问世以来,它已有一个多世纪,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