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字平仲,名婴,是莱地夷维人,曾为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君主的侍从。由于他节俭朴素,亲自理政,深受齐国百姓的尊敬。当他成为齐相后,饭菜只吃一种肉和菜,妻子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时,对国君所谈论的事直言不讳。若国君没有提及,则他依法行事。他尊崇正义,顺应理性;若国家违背真理,则他会谨慎权衡利弊来决断。因此,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都十分显赫。
曾经,越国的贤士越石父困在监狱里。晏子外出时路过,便用车上的一个马匹将他赎出来,并载他回家。晏子自然而然地为他开启了自己的家门。然而,越石父却突然提出绝交。晏子感到非常惊讶,匆忙整好衣领,不断道歉:“虽然我晏婴并不算有仁德之人,但是当时却是我帮你脱离困境。为什么你如此急于抛弃我呢?”越石父解释道:“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我听说君子只有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面前才会受到委屈,在知己面前才可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当我被关在监狱里的时候,那些人不了解我。现在,您既已把我赎出来,我把你看作我的知己了。既然你身为知己,却不按照礼节待我,那么在监狱中就更值得久待。”晏子这才把越石父请进屋内,尽心招待他。
晏子做了齐国相后,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看到车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充满自豪感。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原因,妻子说:“您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您出门,一直思虑着什么,态度谦逊。而您身长八尺,仅担任车夫,却意气自满。这正是为什么我要离开您的原因。”听到这里,丈夫自觉收敛自己的情绪。晏子感到十分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坦诚回答了实情,晏子便决定推荐他做大夫。
太史公说:我曾经读过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还有《晏子春秋》等书籍。这些书都讲述得非常详细。如果想考察这些人的事迹,这些书里都能找到答案。所以,我最终编写了这些人的传记。至于这些书本身,世间大多数人都能够看到。因此,在此只记录他们的一些轶事。
有人认为管仲是众所周知的贤臣,但孔子却对他不以为然。或许是因为周朝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了,桓公虽然是一个贤君,但管仲却辅佐他实行了霸权。《孝经》里说:“在任职中应坚持并推广美德,在野外中应纠正和修复恶行。因此,上下之间应该相互亲友。”这难道不是在谈管仲的吗?当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哭泣并行完臣子之礼后,才离开,难道不是所谓“即使在真义面前无话可说,依然充满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的抗议言论去触碰君王的面子,这才是《孝经》中所说“分别行政和在野时都全情投入到国事之中,即使在犯错的时候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云云的人。
若晏子能够活到现在,即使让我替他驾驭马车,我也会非常高兴并且向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