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在1918年8月20日的一封信中写道:“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出自他写作《狂人日记》的缘起,引发了许多讨论。在信中,他提到自己的拙作,以及白话诗署唐俟者的作品。鲁迅认为,如果用道教的角度来读史,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他在阅读《通鉴》时偶然发现,中国人是一个以食人为主的民族,因此写作了《狂人日记》。这个发现很重要,但知道的人却很少。
之后,鲁迅在1920年、1928年的作品中继续探讨了道教的问题,他认为道教思想是乡村改良的最大阻力,也是影响国民思想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他的文章中,道教被看作是一种宗教。但是,实际上,“道教”只是附在“道家”思想上的一个宗教,不能代表整个中华文化的根。在不同的时代,“道家”定义有所改变。在秦以前,没有“儒家”一词,许多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学派都认为自己属于“道家”,例如法家和兵家都来自黄老之学。汉代以后,才有了“儒家”等定义的出现,把“道家”的定义缩小到黄老之学。可以说,“道家”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它认为“道”是一切的根源。
中华文化的根源在于“道”,该学问教人认识、研究和追求“道”,其他学派并不包括在其中。中华文化还强调祖先崇拜,认为祖先是神仙的前身。而在中国道家的宗教观中,强调先有“天地”之后才有“象帝”,与其他国家的宗教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他国家的宗教都认为先有一个人(或人化神)创造了世界,而中国的道家则不承认有第一因。外来的佛家也是如此,这两家都是“究竟”学派,也因此很快融入了中华文化。所以,中华文化的根源是在“道”,而鲁迅所说的历史和社会上的乱象,很多来自道教这种宗教派别。当然,道教不等于道家,更不等于“道”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