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曾评价说:“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雨果之所以成为法国人心中的伟人,可能与他笔下的形象有关。青少年时期的罗兰曾保存有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画中的苍苍白发罩着光环的老人正抚弄着竖琴,引领着苦难的人民高歌。或许,《悲惨世界》中留下的形象,更容易被广大人民接受。因为阅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种厚重感。虽然这部作品并不是唯一关注人类苦难的作品,但是它具有一种无法企及的艺术深度,读者能感到人类苦难的沉重积累在心头。
然而,《悲惨世界》并非作者匆忙创作的作品,其构思的历时长达三十余年。从1828年开始构思,到1845年开始动笔创作,最终直至1861年完成全书,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生涯中堪称绝无仅有。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源于1801年一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偷面包被判刑苦役五年,而雨果在1828年开始构思一部关于释放的苦役犯受主教启发而改邪归正的小说,之后还搜集了大量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资料,这成为小说中人物冉阿让创业的背景。除此之外,他还参观了苦役犯监狱,并目睹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直到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才趋于明确。雨果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出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社会现实造成人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随后,他终于开始创作《悲惨世界》,时隔三十年,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已久。
然而,他并非像一般创作小说那样,构思明确就动笔,而是历经多次修改和搜集新内容。1848年2月21日,雨果停止创作,而他的流亡生活开始了。在流亡期间,他经历了许多变故,他的社会观和政治观也有所改变。在此基础上,他重大修改和调整了《悲惨世界》的手稿,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续写完全书。整部作品变得焕然一新,似乎随着作者一起接受了新的洗礼。《悲惨世界》不仅是一部反映人类苦难的作品,更是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对价值观念和文学主张的决裂,呼吁对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
186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经出版,立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读者们被这部作品所征服。然而,也有人对雨果的放诞风格进行了指责,认为他太爱夸大和过分,甚至有人指责他的哲学观点对社会有害。但是,这部小说以全方位的翅膀奋击冲荡,呐喊长啸,为人类的梦想助力,反对一切剖割人类生存的扭曲现象。最后,时间和历史证明,《悲惨世界》已经为全世界所接受,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