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虻》中,主人公牛虻及其战友们积极准备起义,但却在偷运军火时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为掩护其他人突围,不幸被捕。他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蒙太尼里前来探望。他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告诉他自己的悲惨经历,要他在宗教和革命之间作出抉择。然而,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最终,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在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地慷慨就义。
小说主人公亚瑟的成长是通过各种矛盾冲突来表现的。他在与神甫蒙太尼里的关系中,体现了父子关系及宗教信仰两个方面的矛盾。一开始,亚瑟认为做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并不矛盾。但是他很快意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也是新生的开始。因此,他变成了坚定反教会统治的牛虻。
“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表述了牛虻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的故事。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喻为牛虻,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针砭时弊,甚至为此而死亡。伏尼契以“牛虻”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小说结尾对牛虻慷慨就义的描写,则是特别精彩的一笔。
《牛虻》从多个方面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同时,小说也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亚瑟从天真到成熟、从失败到新生的成长历程。这些元素,在当时中国广大青年的阅读观念和思想倾向下,成为青年读者们喜爱的革命志士传奇式的故事之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