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以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为线索贯穿全书,通过心理的流动描绘生活经验,创造了独特的“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形式。全书可分为“楔子”、“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和“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至三十回,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展示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暴露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至四十六回,着重描写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展现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但作者并没有绝望,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未来的希望。全书通过“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构成了完整的整体结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