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很多人不愿意读,原因也很明显。就算认真读上一两遍,对故事的了解也不算深刻。除非有《红楼梦》电视剧作为参考,书中人物的概念常常模糊不清,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时常想不起来。总而言之,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个模糊的人际圈子当中,能记住的只有几个重要角色的名字,还记得女人漂亮,男人风流,其余的便只是吃喝作诗、嘻笑怒骂等等的事情,这些大致的轮廓,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被遗忘。
然而,《红楼梦》并不是一本能够一下子喜欢和读懂的书。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欣赏层次水平也不同。在少年时期,如果读到红楼梦,很可能痴迷于男女爱情的情感,女性的表情动作,男性的俏皮话语等等。例如,当林黛玉对宝玉使用它可真是个"呆雁"的时候,这个细节就让人久久难忘,它是林黛玉用手帕打宝玉的原因,表达了林黛玉的气愤、恨意和妒忌。就像宝玉一样,读者也会沉浸在这种浓烈的情感之中。
在青壮年时期,如果看过《红楼梦》,可能会更深刻地记得秦可卿的死亡,还有《红楼梦》中王熙凤作弄贾瑞的情节,风趣幽默令人难忘。此时,读者会认为人生在世,尽是奔波碌碌,只羡二爷逍遥自在,认为二爷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读者还会憧憬自己所能够遇到的媳妇,探求那些女性在细节方面的特色和特点,因此对于女性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在稍微年长一些的年纪,读者们就会更明白贾府的历史和背景,为什么贾家如此富有、根源何在,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产生了那样的关联,而且会思考该家庭中的经历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教训。这时候,读者的欣赏层次就已经比较高了。
当然,这个阅读的过程也是非常渐进的。文学大师会去思考如何表现文学艺术,章节的顺序和描写的手法等等。历史学家则会思考时代的背景,源头何在。而社会学方面的人会去分析每一章的内容,吸取其中的经验。因此,才会有《红楼梦》热潮的出现,才会发现它所蕴含的价值。要真正喜欢上《红楼梦》,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阅读层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