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选取要读的书卷需谨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阅读好书就像与许多崇高人士交谈一样。”英国作家菲尔丁也指出:“坏书就像坏朋友一样,可能会伤害你。”总的来说,选书就像选友。英国哲学家考尔登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选择好书仅次于选择真正的好友。”优秀的书籍就像挚友一样可靠,随时候地、无所不在地伸出友善之手,为我们解疑释惑,启迪智慧。
世间千万种出版物,琳琅满目,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用在刀刃上。费尔巴赫说:“我们和书的关系就像和人的关系一样。虽然认识成千上万的人,但只能选择一些成为我们的朋友和知己。”明代学者张履祥也说过:“读书必须精挑细选,交友必须慎重选择,听话必须有所取舍,踏足之地必须寻求合适。”有时候,一个人不想读什么书,反而更能显示他的阅读素养,而不是只关注他读过什么书或者想读什么书。
现代的书籍如林,但任何时代都有很多糟糕的书。选书就像选友一样重要,因为前者对我们的影响不亚于后者。清代学者阎循观说:“读书就像交友,长期交往必然染上对方的习性,所以应该精选读物。”别林斯基也提出类似的看法:“阅读一本不适合的书籍,比不阅读还要坏、还有害。我们必须学会一项技能,即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身需要的读物。”西方谚语也说:“烂书是最坏的巫婆。”有时,“一本烂书比一个强盗更可怕。”
阅读的效果好坏与读书方法是否恰当相关。古人说过:“读书也要识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论丛》记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就具备“一览便知”的技能,并能依此研究天文学。在《后汉书·张衡传》中有这样的描述:“我只是瞄了一眼,就能判断了。”这表明张衡手头繁忙,但他具有非常高效的速读和记忆能力。现代社会的成功人士注重提高和培养这样的速读和记忆能力。鲁迅也在《随便翻翻》一文中表示:“我喜欢阅读大量的书籍,其实是为了随手拿起来随便翻翻。”这种广泛浏览的方法实际上也是选择读物的过程之一。
实际上,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也存在着“择而读之”的问题。不同的是,这里所选择的范围已经缩小,不是从多本书中进行选择,而是在已选定的书籍中进行取舍。一本优秀的书籍,其“优秀”可能只是部分(大或小),而非全部。例如,《唐吉诃德》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但译者杨绛建议读者可以跳过其中的韵文部分,因为塞万提斯的诗歌写得很糟糕。因此,选择有价值的阅读内容才是关键所在。人和书的关系因人而异,对于有足够学问的人而言,几乎所有书籍都有其价值,不择手段地阅读各种书籍不会有什么损失。据杨绛所说,即使是普通的书籍到了钱钟书手中,也能够阅读得津津有味,达到了“随便翻翻”的境界,这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