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进行判断时,往往会先根据个人的好恶来做出评价,然后再从这个评价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这种效应是个人主观推断的结果,常常表现为以偏概全和以貌取人。
晕轮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评价往往只从部分出发,扩散得出整体印象,也就是经常以个人的好恶人们就会给他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被标明是坏的,人们就会认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坏的。这有点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实际上只是月亮光的扩大化。
社会心理学家H.凯利做了一次实验,告诉学生一个研究生要代课。然后按组别给学生介绍代课老师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听课后陈述印象。结果发现,不同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大相径庭,有的认为老师有同情心、体贴人、富有幽默感等,有的认为老师严厉、专断。这说明不同的印象会影响到人们对对象的整体评价和行为。
心理学家戴恩也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看一些照片评价人的特点,结果发现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只存在于以貌取人,也存在于以服装、地位、性格、言谈等方面的评价。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在判断他人时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只凭外貌或局部评价,否则可能会产生失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