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汇编,也是最古老的历史文献之一。古代的史官专门负责记录君王的言行和当时发生的事件,根据不同的分类记载在一起。从内容上看,《尚书》不仅记载了言行,还有历史事实。对于“尚”或“上”在这里的意思,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尚书》是指“上古之书”,有人认为是指“人们尊崇的书”,还有人认为是指“君上的书”。现在一般认为,《尚书》是因为所记为上古之事而得名。据传说,《尚书》最初有很多篇章,经过孔子整理后,选出了一百篇,整理成“训典”、“故志”和“语”的形式,最重要的是以语言为主。由于孔子整理过,《尚书》就成为他教育学生的教材,并且因为它的重要历史地位,被儒家列为经书,称为《书经》。《尚书》按照朝代顺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分别记载了各个时代的历史。《虞书》记载了上古唐、虞时代的传说,包括唐尧禅位给虞舜、虞舜的政治活动、虞舜和他的大臣禹、皋陶等人的政治谈话等情节。《夏书》记载了夏朝初期的事情,其中包括启征讨有扈氏的誓师辞,《禹贡》篇则记载了大禹治水以后全国的地理面貌。《商书》记载了商朝历史,其中包括商汤伐桀、盘庚迁殷时告谕臣民的讲话。《周书》记载了周朝的历史,其中介绍了周灭商以及周人如何巩固对殷人统治的情况,比如武王伐纣、周公摄政、周公和成王东征等等,这部分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尚书》的文章形式多样,可以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类。“典”指的是受人尊敬的书籍,《尚书》中的“典”就是指“典范”、“经典”的意思。比如《尧典》记载了尧、舜的事迹和言论,被古代史官奉为经典,所以称为“典”。 “谟”和“谋”字的音和意义相通,指的是谋议。比如《皋陶谟》记载了舜、禹、皋陶等人的政治讨论,所以称为“谟”。 “训”有教训的意思,比如《伊训》据说是大臣伊尹教训商王太甲的话,所以称为“训”。“诰”指的是告谕,无论是口头上还是书面上告知别人,都叫做“诰”。 “誓”一般用于出兵征伐或交战前宣布的誓师词。“命”指的是命令。《尚书》是一本不易理解的古书,所使用的字词、语义和语法结构都属于古代汉语中殷周时期的古文。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经历的复杂曲折,导致许多关于它真假问题和内容文字考证注释的歧义。秦朝末年,秦始皇焚书,实行“挟书之律”,不许民间收藏《诗经》。后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摧毁了国家藏书。因此,西汉初年学习古文只能通过老师口述和背诵进行传授,直到西汉文帝废除了“挟书之律”,号召献书,才陆续发现一些使用战国时期文字写成的书籍,这些书籍被称为古文经书。当时很多书籍都有今古文之分,由于今文和古文的书写和内容不同,因此出现了经今古文之争。在这些争论中,《尚书》是争论最激烈的一种。《尚书》的今古文之争主要涉及真伪的辨别,以及篇数和注释的区别。西汉时期流行的《今文尚书》是由济南人伏生传承而来,最初收藏在墙壁中,后来又从墙壁中取出,因此有些损毁,只保留了28篇,用来教授门徒。汉武帝时期,民间又献上了《太誓》,共有29篇(有的将《盘庚》分为3篇,共31篇)。《今文尚书》不仅以汉代的隶书写成,后来还加入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有评论认为它将经文与谶纬神学结合起来,使经文具有了神秘化的特点。《古文尚书》是西汉时期从孔子的旧宅墙壁中发现的,使用六国时期的古文写成,后来由孔安国进行了校读整理。除了《今文尚书》的29篇外,《古文尚书》还多出了16篇。尽管孔安国也将它献给朝廷,但一直没有列入学官。经历了后世政治变乱,《古文尚书》居然又失传了。过了300多年,到了东晋元帝时期,豫章内史梅赜又献出了传承自孔安国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