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道理的一段话。我和詹姆士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酒会上。他负责公司在中国地区的所有业务。我向他提出了采访的请求,他欣然接受,并安排了时间。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就快结束时,我按惯例问他公司未来的规划。我原本以为他会像以前采访的一些企业家那样,说几句“展望宏图、实现目标”之类的话。但是,没想到他很认真地从文件柜里拿出了一份公司制定的未来15年发展规划书。
这份规划书是三年前制定的,详细分析预测了从1995年到2010年全球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包括产业形势和竞争形势等等。规划书还指出了企业目前的产品定位和现有的任务在未来发展中应该拓展哪些新的增长点,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企业机制等等。这份规划书厚厚的,就像一本大学教材。看到这份规划书,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以前采访过的国内企业家们,他们也有规划,但太过宏伟和抽象,缺乏具体细致和可行性的方法和数据。而且,他们制定的计划最长也就是五年。和这些企业家相比,詹姆士制定的计划太长远了,一直延续到2010年,这实在是太遥远了!谁能想到那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看到我眼中的疑虑,詹姆士有些忧虑地说:“我在美国和在中国这六年中接触了一些中国内地的企业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当考察一个项目时,总是先问多长时间能回本收益。当然,关注回报是必要的,我们也应该首先考虑。但是,我们至少要制定一个五年短期、十到十五年中期、三十年以上长期的计划。而你们中国企业家通常只做一年、三年,最长也不过五年的短期计划,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企业和人一样,是一个有活力的生命体,有一个累积发展的过程。一个人要学习和积累二十多年,到三十多岁才能比较胜任一项工作,怎么可能要求企业一岁就取得辉煌呢?”
“不过我认为,成功的速度和失败的速度是一样的。”说着,詹姆士笑了笑,随手指了指桌上的报纸,“不信咱们打个赌,看看这些被宣传报道的企业家十年后还能不能存在。”我一伸舌头,连连摇头,我真的不敢打这个赌。不要说十年,我采访过的五年前的企业现在大都已经不存在了,谁能保证他们十年后还能继续存在呢?
詹姆士宽厚地笑了笑,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过,责任也不完全在他们身上,用你们的话说,这是体制问题。好了,不谈他们了,说说你自己吧,你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我不禁脸“腾”地红了起来,詹姆士似乎比我更吃惊,打了个手势:“怎么你竟然没有一个让自己十年后受益的人生规划?那你每天怎么安排自己的事情呢?”我面带羞愧地回答:“什么要紧就做什么,一天到晚都很忙。”詹姆士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神情严肃地说:“林,我把你当作朋友,所以要对你说一句朋友的话。记住,人生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总结起来只有两类:一类是紧要的,一类是重要的。很多人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眼前紧要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重要的事。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用20%的时间去处理眼前紧要的事,而把80%的时间留给未来,去做那些暂时没有直接收益但以后会变得重要的事情。我就是这样做的,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年的规划。否则,到时候你可能会付不起账单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