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在《镜子》这部作品中描写的海军情节,其实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刘慈欣是一位出色的科幻小说家,但他并非对所有领域都了解透彻。他对海军的描写只是电影观众的水平,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
《镜子》主要虚构了一种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展现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在这个虚拟的镜像时代中,世界变得透明无处不在。其中,关于方伯谦的情节是现代人通过计算机观看北洋海军的一次会议。方伯谦在会上提出在近海防御中不应只追求大炮巨舰,而是应该购买更多的蒸汽鱼雷快艇,构成庞大的攻击群体,通过灵活机动的航线避开日本军舰的炮火,实施抵近攻击。
然而,真正的历史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在甲午战争时期,鱼雷艇和鱼雷的技术都相对较差。鱼雷的射程短,速度慢,精确度低。而且鱼雷导航系统也比较原始,准确性有限。因此,鱼雷艇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出色,无法挑战大舰巨炮的地位。相反,在航空母舰出现之前,无论是小快巧的鱼雷艇还是更隐蔽的潜艇,都无法与大舰巨炮竞争。
刘慈欣的观点可能受到了海战电影的影响,认为海战应该是类似电影场景的展现。他可能参考了《海鹰》这部电影,该片反映了中国人民海军利用高速炮艇和鱼雷快艇击败国民党军舰的情节。然而,甲午战争时期的情况与这部电影和历史事实存在很大差异。鱼雷快艇只能采取偷袭策略,无法与火力强大的护卫舰正面交战。此外,鱼雷快艇的生命力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打击。
因此,方伯谦提出的鱼雷快艇狼群战术与现实情况没有类似之处,这个观点是刘慈欣根据自己的想法虚构的,缺乏实际价值。正确理解历史和科技发展的背景,可以避免对科幻作品中的情节过于盲目的迷信和误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