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晶体的认识始于具有规则外形的天然矿物晶体。1784年,法国学者R.-J.阿维提出了有理指数定律,该定律阐述了晶面与晶棱的关系,为晶体定向和晶面符号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C.S.魏斯提出了晶带定律,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晶面与晶棱间的关系。1830年,德国学者J.F.C.赫塞尔建立了晶体按对称性进行分类的体系。1839年,英国学者W.H.米勒创立了用于表示晶面空间方位的米氏符号,并广泛应用。在外形几何规律的启示下,人们开始探索晶体内部结构。1842年,德国学者M.L.弗兰肯海姆推导出了晶体的15种空间格子。1848年,法国学者A.布拉维修正了这一成果,最终确定了空间格子的14种类型(布拉维格子)。俄国结晶学家Е.С.费多罗夫和德国学者A.M.圣佛利斯分别于1889年和1891年独立提出了晶体结构对称的230种空间群,从而形成了完备的晶体结构几何理论。晶体化学方面,1912年,德国学者M.T.F.von劳厄成功进行了晶体衍射X射线的实验,他和英国学者W.L.布喇格相继提出了晶体结构X射线分析的两个基本方程,开创了结晶学微观研究的新阶段。基于大量实测的晶体结构数据,逐渐形成了研究晶体成分与结构关系的新学科──晶体化学。1927年,挪威学者V.M.戈尔德施密特提出了阐明晶体成分与结构的戈尔德施密特定律。1929年,美国学者N.L.鲍温总结出了关于离子晶体结构的五条规则──鲍温法则。在晶体生长方面,1855年,布拉维提出了布拉维法则,用于阐明晶面的发育顺序,认为实际晶体被网面密度较大的晶面所包围。1927年,德国学者W.科塞尔提出了晶体的层生长理论。1949年,F.C.夫兰克提出了螺旋生长理论。晶体发生成长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也进行了晶体人工培育的研究。现代结晶学自20世纪中叶以来,晶体结构测定的速度和精度显著提高。从测定晶体的平均结构到研究真实的精细结构和晶体缺陷,从间接推算结构数据到直接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晶格像,将结晶学推进到现代结晶学的新阶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