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延续了3000年,是指中国文学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开始讲述,逐步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按照年代整齐地介绍各个朝代的作家和作品,而是将文学分等级,重新启动了文脉的思考,重新塑造了古今的坐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两篇文章生动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对每个时代文脉进行了精细的论述,构成了一部生动活泼的《中国文学简史》。
在作者看来,如果说有一个朝代弥补了中国文脉的缺憾,那就是元代。虽然元代的诗歌和散文并不值得一提,但中国的文脉在元代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国错过了戏剧的发展,而古希腊悲剧和古印度梵剧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成熟。然而,在元代却冒出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作创作的元杂剧,使中国的文学可以与其他文明在戏剧方面并肩而立。
谈及宋代文学,作者认为苏东坡是排在最前面的文学家,其次是辛弃疾、陆游和李清照。辛弃疾和陆游不仅表现出英雄主义气概,还展现了高尚的品德、怀才不遇和热爱生活的完整人生,这使得兵荒马乱中的人们不至于心灰意冷。李清照将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得极尽完美,并成为中国文脉中特殊的风格,无人可及。由于李清照的存在,中国文学中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
在现今文化领域中,有人主张让人们自由选择文学作品,不加以区分高低。然而,作者认为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是站不住脚的。文学应该有高低等级。如果不加以区分,只是让民众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挑选出流浪草泽的屈原吗?能选出受过酷刑的司马迁吗?能选出辛勤耕耘的陶渊明吗?他们之后被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即使知道了他们的作品,也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作者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海选,即便再多的人数和资金,与优秀文学并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主张在目前的文化领域中重启文脉之思,重新开启严选之风,重新塑造古今的坐标。应该努力去除虚华和喧闹,远离口水,深入探讨。选择可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即清理地基,搬开杂草,寻找高墙和巨砖,寻求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实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