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此大作中的文章范围广泛,对思考艺术与图像如何在早期全球化世界中的流通,贡献尤多。全书触及的理论问题既广且深,而作者尤能着眼于极富想象力的图、物实例,图版精美,论述精湛。其见解与案例,对探讨过去一千年艺术之流动如何形塑世界及如何形塑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将具有长远的价值。
——柯律格 牛津大学艺术史荣誉退休教授
本书通过多项扎实的案例,将“全球美术史”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物品、空间与机制。作者对材料的考索,在在处处心细如发,事析秋毫,而所关心的问题又横穿四海,纵贯古今,其中对于物品与图像的密切关注,对于视觉分析方法的娴熟运用,显示出美术史学科贡献于全球史研究丰富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涵盖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不同媒介的复数的“跨界”,又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美术史自身。
——郑岩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本书作者从全球史角度切入东西艺术交流的研究,跨界、物品流动、连结等新颖的思考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其中多个案例是作者对博物馆藏品作详尽观察之精彩研究,在对作品形式与风格扎实掌握的基础上,嵌入多层次的精准论述。这些要素都让本书成为理解中国艺术如何成为今日之面貌而必读的一本书。
就如作者所言: “人与物品都只有需要跨界之时,才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根源。……唯有了解这些异质因素究竟如何被理解、复制并最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我们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是中国美术史的核心。”
——施静菲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赖毓芝,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绘画史,尤其聚焦18世纪清宫与欧洲宫廷的视觉文化交流及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上海画坛与日本的文化往来。曾任荷兰莱顿大学Hulsewé-WazniewskiStichting访问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HeinzGötze访问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学人等,主编有《看见与触碰性别:近现代中国艺术史新视野》(2020)、《伪好物:16至18世纪“苏州片”及其影响》(2018)、《追索浙派》(2008)等,并发表有系列论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