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就知道了余华这个作家,但我从未看过他的小说,看到本书正好借此机会了解余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内容。意外的是这本书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余华的成长经历和余华写作的心路历程,大概是因为余华的人生相当富有戏剧性,尤其是为什么会成为作家这件事情上。
高中的余华,并没有特别努力试图考上大学,只是恰巧恢复高考制度所以随波逐流参加一下,结果毫不意外落榜只能毕业进入工作。在一个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护士的家庭里,余华入乡随俗就着父亲的安排当了牙医,过程中却看上了隔壁邻居文化馆清闲的工作,余华决定转行写作。这个典故其实在社交网络上经常能刷到,看了本书讲述了前因后果,我觉得转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余华很不喜欢牙医的工作,相较之下,写作才是兴趣爱好。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已经在阅读写作上展示出了天赋,看过大量书籍,写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夸赞。
本书介绍了余华作品里的几个元素都与余华的童年有关。余华许多作品背景都设在了小县城海盐,他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年,有关海盐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都深深印在了脑海中,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素材;因为父母工作的特殊性,无暇看顾两个孩子,余华的童年缺乏家人的关爱,所以前期写作重心放在了儿童身心健康问题上,写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呢;作品里充满暴力血腥也与父亲的外科医生职业有关系,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余华进过正在开刀的父亲的手术间,也与家人一起住在医院太平间隔壁的宿舍。
但为什么余华酷爱描写“人们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的双重压迫下,呈现出贫困与饥饿、暴力与死亡交织的生存状态”,应该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系。一名优秀的作家应该关注现实,并在作品里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他在作品里的叙事风格本书指出为“零度情感叙事”,即不带主观情感进行叙事,也不夸张不抒情,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冷静地描述事实。这样的叙事方式显然更能衬托暴力与血腥下人类的残忍无情。本书还分析了其他几点余华的写作特色,不再一一赘述。
然后是惯例对几个长篇的解读,剧情简述+剧情分析+主题分析,还是写得很好的。最近余华作品改编《河边的错误》电影上映,在网上浏览了几个帖子,好像找到了我为什么没有看余华小说的原因。本书勉强又让我对余华的作品感兴趣了,一些写作技巧值得学习,对现实的反思可以借鉴……但兴趣也不是特别大,反倒因为是书里引用了许多余华的访谈语段与随笔段落,写了很多日常的细节与思考,所以对他的随笔散文更感兴趣,网上搜了下,果然出版了好多本随笔集,有机会找来看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