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之前,我只读过上野千鹤子老师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和《始于极限》,都是对谈类的书籍,对上野老师的思想有初步的了解,还未读过她的学术专著。我总是觉得没有读过研究者的学术作品,就不算真正了解了他真正的思想和贡献。但每每看上野老师的书,总是会有一点新的收获。
这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与生死、年龄等有关的篇章。开篇就从母亲和父亲的过世谈起,后面又有相当长的篇幅记录了自己年岁渐长步入花甲之后的所思所想。我总是对他人的人生充满好奇,想知道从事另一种职业的人、另一个国家的人每天生活如何,也想知道年纪更大的时候人的心境会有何种变化。读书让我领略了各种不同的人生历程。
最让我感慨的是《容姿》这一篇中,上野老师介绍的芭芭拉·麦当娜关于“老年歧视”现象的讨论。
年轻女性会跑到我这种老女人身边,请求我把过去的生活经历讲给她们听,却从不问我每天有何感想、做了什么。没错,她们只在乎我的“过去”,却对我的“现在”漠不关心。我明明不是“过去的人”,依然继续生活着,只不过是个年龄大些的女人。老年人不是过去的躯壳。非但不是,他们还正在无人走过的年龄段,积极探索日日崭新的现实。
这段话给我很大的感触。许多年纪大些的人都会对过去的往事滔滔不绝,许多退休的人往往走不出过去的职业角色,许多人面对年长的人也只会询问他们关于年轻时候的建议。我们都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但想想若是我到了年老的时候呢?我也愿意做这样一个人吗?我既不愿他人只在乎我的过去,也不愿自己甘心于他人只关心我的过去。希望可以做一个永远活在“现在”的人,无所谓年龄。
书中的很多讨论给了我很多启发,但是我对这本书还是有些困惑。上野老师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亲自记录下了自己的B面生活。可以看得出,上野老师不仅在学术上坚持探索,也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践行着女性主义。她的学术专著可以启迪思想,她的散文小集也鼓励读者坚持自我,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作为读者,我好奇上野老师的生活,但这种窥探欲也让我深感不安。如果上野老师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呢?如果她在很多行为迫于现实与她的女性主义理论不是完全一致呢?这种对个人生活的记录暴露在大众视野中是否有风险呢?一个社会学研究者,需要完全践行自己的研究理论吗?就像心理学家不可能避免自己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抽烟喝酒的医生也大有人在,女性主义研究者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让大众满意。学术理论走入大众视野自然是好,但让学术归学术,生活归生活才是对学者和他们的学术理论最好的保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