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曾指出,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必须唤醒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好像是在帮他们自己学习一样,总是需要家长的催促和给予奖励,而孩子则毫无主动性,遇到困难就会退缩。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感到痛苦,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而付出努力,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实际上,家长说的没错,孩子确实是在替父母学习。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包括在学校里也无法专注听课,父母花钱请老师补课也无济于事。当一个人缺乏动力时,就需要有人推动他向前走。如果一个人知道前面的路是自己想要的,他就会想办法向前走,即使在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成问题。
但是,如果前面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别人想要的,那么即使是跨过山脉,人们也会吐苦水,并且会设定条件。即使人们知道跨过这座山对自己有好处,但这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东西。
那么父母该怎么办呢?难道只能用拉扯和逼迫的方法让孩子苦苦跟随吗?当然不是,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想办法让那件东西变成孩子自己想要的。激发内在的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提出了一个人学习的内驱力可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种。
购买物品给孩子带来的是突然的激励,夸奖也能让孩子变得积极努力,但缺点是持续性不够,这些外在的激励被称为附属内在驱动力。
既然附属的内驱力不能带来长期效果,那么我们就需要另外两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的是个人的兴趣,也就是提起你的兴趣。让兴趣与知识相结合,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并对知识本身充满渴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就感,逐渐变得更强大。
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将来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好好学习,才能过上好日子。”这些话只是大人们的想法,大人以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需要把“不得不学习”转变为“有机会学习”,让孩子从被动变为主动。《小学生自主学习力提升第一课》给出了很好的方案:
1、想象学习给你带来的具体价值。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坚持每天阅读1小时,否则不能出去玩。而孩子的期望是,坚持阅读1小时能让他获得更多的知识。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取得好成绩,否则会丢面子。孩子的期望是,考试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通过考试能找到提升的目标。
2、想象所学东西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例如,学习航天知识可能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为社会做出贡献。当孩子感受到学习对他人和社会有助益时,他会拥有信念,并被内在的驱动力激发起来。
3、想象成功的画面。可以想象自己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时,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祝贺,想象获得奖状时的兴奋心情。这些想象会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期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向上的种子,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这颗种子一定会发芽生长,成长茁壮。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