阂上这本书,脑海中无数个线索如同交错的线路一般,电光火石间,激越有力的在脑海中迸发: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革命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变迁史,三者合一归一“变”,让人拍案叫绝。它的精彩光芒掩住了一些疏漏之处,让人对整部图书完成度相当满意。
文学之高见,在于你写什么,就不能只写什么。看到“窑变”这两个字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作者在写一部用文学呈现技术发展的历程。或者是,单纯蹭热点,带读者去看一些考古探墓掘金的故事,前有更有趣的故事在先,怕是难以超越。进入这本书之后,你会抚额叹息,错到离谱了,它就是在写钧窑瓷及背后的人与时代呀。钧窑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钧瓷无论在商界政界还是收藏界,因为它的稀缺而一度被当作国礼,可见其价值,但文物因稀缺而有价值,可物件本身所需经历的没有任何确定性的“窑变”更是给了后代妄图找到复兴钧瓷之法的匠人以迷人的吸引,这个故事就围绕追寻“窑变”之法这一根主线展开,无论在哪个年代,出于什么目的,这根叙述的主线并没有改变,其间经历了五代人的悲欢离合,杂糅着时代放在个体身上的苦痛悲忧,以一个“变”字统领纲首,让读者在其中读之叹之,叹其精绝。
内容从晚清时期进行铺陈。风雨飘摇的1895年,整部书有趣的地方在于,条目编排上的跳跃式编年,什么意思呢一般小说的构建,时间上是持续性的,这样才不至于让故事情节断掉,断掉后再续来难度不可谓没有。但作者显然是有他的考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整部小说洋洋洒洒三十余万字,作者是摘取了六个时间点,好让整个故事有这几个点的支撑,更加星辉摇曳。
这六个时间点分别是,1895年、1901年、1910年、1930年、1957年和当下(当下进行的时间点),猛一看,这些时间点,熟悉却有遥远,或许在这些时间点之前或之后的时间里,发生了更有利于推动历史前行的事件,但这些作者选取的时间段里,可谈历史貌似了了。这也是作者在布局这本书中的高明之处,你潜身其中更深切的感受其用意:攀历史之援却又与真实历史保持着距离,甚至不惜去改变真实的历史事件的时间点,在文学与历史的虚与实之间逶迤。这种距离感很贴切地阐述了普通百姓与高层政治变迁的若即若离却又无法逃脱的关系。
在时代之变与烧制钧瓷之窑变之间,文学关注的要旨还是人之变迁。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很多性格明烈的如陆采芹,爱一个人就用实际行动狠狠去爱,恨一个人就用决绝的方式狠狠去恨,她是这部作品前半部中,算得上是最精彩的人物了,连故事的主角翟日新都被她掩住了光芒,她对丈夫翟日新的爱是激烈的豪放的,对翟日新事业的支持在窑变这件事上是一处隐秘的溪流,却是翟家人复兴钧窑技艺的源流,没有她的竭力支持,就不会有后来数代故事的延续了。
从轰轰烈烈的陆采芹之后,翟日新的生命才得以铺陈开来,在生活上,妻子为他遮风挡雨,让他躲避世俗的眼光,安心研究复兴钧瓷直至烧制成功。几代人在复兴钧瓷上,都有一种痴人的状态,阶段性的,或许是为了生存,在生存问题解决之后,钧瓷带给家族的,不是利好反而是病弊,在生存得到保障后专断技术带给这个家族的是灾难,在封建社会下,人命如草芥,而先辈创业者如翟日新者也最终以被断足断手为结局。所以,他给后人的警戒是,不许再配钧瓷。
然而,时过境迁,造化弄人,翟家的后人终究是和钧瓷分不开了,在激荡的岁月里,钧瓷手艺人,守住的不是一份安定,而是被官府压榨的因素,晚清如是,民国如是,待随着作者笔触进入新世纪之后,钧瓷的烧制也从复兴之路走到鱼龙混杂再到“拨乱反正”的,当科技的进步逐渐破解“窑变”的密码,烧制成功率在上升的同时掩盖了“窑变”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性,传统意义上的烧制,最迷人的地方在与不可把控的“窑变”,科技可以赋予这些传统器物的生命力和成活率,同时又消弭了传统钧瓷窑变所带来的精彩和独特性,也是因了这层关系,在篇目的结尾,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钧瓷制作重返传统的趋势,在时事突变的时代里,守正创新,复古兼具传统,赋予了这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技艺以新的生命。
不能说这本书是一部百科全书,但是它的丰富性是令人神往的。尤其是在“变”与“不变”的转化中,“有用”与“无用”的兼顾中,我们能够感知到作者在运用阴阳转化的理论在触碰窑变,阴阳太极转化,本身就是变与不变,将其从一个技艺的传统,一个器物的制作投射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代人直至一个时代,让我们看到百年巨变在钧瓷上的故事演绎,不可谓不精彩,值得阅读和遇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