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眼睛向内关注,你将发现你的心中还有成千上万未被开发的领地,所以,游览它们吧,成为家庭宇宙学的专家。
——威廉·哈宾顿《致尊敬的朋友爱德华·P.爵士》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n,1817-1862),是美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美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物和美国精神的奠基者。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梭罗搬到了瓦尔登湖,直到1847年9月6日结束,这两年多的经历产生了著名的《瓦尔登湖(Walden)》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成书于170多年前,梭罗的语言风格个人感觉像是户外博主版的王家卫和鲁迅结合体,全书引用了大量东西方文学、历史、科学、农业、地质著作(特别惊异于对《论语》和《孟子》的引用),还有很多双关、意象和诗歌,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读,很多时候云里雾里,有些地方甚至比较晦涩,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成为经典。
我读的是译林出版社的木刻插图本,仲泽先生把《瓦尔登湖》翻译得很诗性浪漫,文字风格颇具古意,虽然我没有读过英文原著,但凭借“断章取义”,我觉得这个译本应该和梭罗的精神是一致的,是一本很好的译本。
对于梭罗这个人和《瓦尔登湖》这本书,仲泽在译者序《还原梭罗》中已经讲得很好了,建议阅读原文,我只是想分享一点自己的体悟。
梭罗自述:“我不愿意生活在这个纷扰忙碌、紧张喧嚣的十九世纪。”“我走近丛林,是因为我想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去直面生命的本质,验证自己是否能领会其中的启示,以免在离世之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活过。”
他搬到了瓦尔登湖,“摆脱一切干扰,做一些私事”,“进行一种人生试验,旨在验证人们对经济的依赖可以降低到什么程度,以便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精神事业”,在火车轰鸣,全力以赴的19世纪美国充满了淘金野心和一片片荒地张开双臂迎接拓荒者的时代,他成为了当时人们眼中的“异类”,但就是这个“隐者”对财富迅速扩张导致的人类异化,发出了最深刻的批判,很难想象,在这部永恒绵长的田园诗中能感受到如此敏锐的批判。
时至今日,近200年过去了,21世纪的我们仍然生活在“琐碎忙碌、紧张喧嚣”的世界中,但对于“梭罗”们,世人更加包容,不会因为他们没有为地球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而过分苛责,然而,面对更深层次的异化,我们显得愈发无力。
上个月,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骑行UP主“徐云流浪中国”,在骑行去冰岛的途中放弃了,选择回到了远离家乡江西数千里之遥的黑龙江伊春的一个小农场生活,这让一直有田园情结的我非常羡慕,也更加佩服徐云的勇气和执行力。
每个人对生活的定义都不同,对“成功”的追求也不同,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所谓的进取而不顾一切地匆忙,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沉溺于追求。如果有人无法跟自己的同伴并驾齐驱,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或者随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前进,无论节奏怎样,无论目的地有多遥远。
漫无目的地被动地跟随别人,只会让我们更加困惑焦虑,但或许只有当我们迷失了自我,或者说迷失了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努力去认识自己,才会明白自己身在何处,才能清楚地看到我们与世界之间无尽的联系。
就像梭罗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始终活在当下,将落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珍惜利用,像草叶一样感受到即使微不足道的露水,如果我们不因为追悔错过的机会而浪费时间,而是放下所谓的责任,那么,我们就是幸福的人。”
虽然梭罗只有短短的45年生命,但他活成了一个发现内心新大陆和新世界的哥伦布,希望我们也能如此,为了思想,为了内心,而不是为了生活,去勇敢地开辟生命的新航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