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董卓劫持汉献帝,将都城从洛阳西迁至长安,临走时,他用一把大火,将这座名城烧毁。这场大火便成了张磊夫先生《洛阳大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的标题,它别具反讽意味:汉朝自称火德(汉朝究属火德、水德还是土德,曾引发争议,最终定为火德),果然亡于一场大火。
《洛阳大火》是专注于东汉的通史,正如本书副标题:公元23—220年的后汉(即东汉)史。
东汉史尤具宿命意味。东汉兴起于南阳世家集团,没有豪强们的支持,刘秀很难在割据中崛起,实现再度统一。其代价是,东汉只能定都洛阳,刘秀却不得不放弃第一任皇后郭圣通,接受第二任皇后阴丽华——毕竟阴家的支持更重要。创业时的权宜之计,给东汉留下两个巨大的BUG:
其一,世家官僚长期垄断政治,特别外戚专权,屡屡危及皇权。为与之抗衡,东汉的数位皇帝被迫重用宦官。宦官与外戚的对抗,引发一次又一次动荡,而东汉皇帝离奇的短寿(平均寿命仅26.71岁),加剧了这些动荡的危险性。
其二,定都洛阳后,与北方边陲距离太远,导致大量边民南迁。随着边地日空,中国北方落入只有军队、没有王朝的尴尬局面,守边成了东汉经济上的沉重负担,持续的边患最终拖垮了王朝。
雪上加霜的是,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气候剧变期,随着平均气温骤降,瘟疫横行,击穿了农耕帝国脆弱的社会保障能力。大量人民死亡,生产力遭破坏,以治病为借口,邪教横行,天下纷乱。为解危局,东汉只好扩大州牧的权力,使其兼有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和外交等,各州成了“国中之国”,形同割据。东汉原指望多用皇亲任州牧,靠血脉关系维持局面,但刘表、刘璋、刘焉、刘虞各有算盘,反而是冒认皇亲的刘备,成了刘姓中唯一的“扶汉”者。
可以说,东汉灭亡的命运,从诞生的那一天便已注定。
在本书中,张磊夫先生文笔绵密、不避繁杂,细致描述了东汉政治的起伏,特别是外戚、宦官与皇帝三者之间此起彼伏的斗争,虽残酷,却长期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即书中几次提到的东汉的伟大成就——行政制度,它为朝廷提供了优秀人才,实现了有效监督,较好地平衡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帝国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