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并且作者强调的观点会再三重复。且不说作者提出的理想化情况是否能实现(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反驳这些观点),但是他文章中讲的现实问题确实是刺痛了人心。
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1. 各地方政府只关心自身区域的短期GDP增长。因为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与短期区域GDP增长密切相关,并且由于政府官员短期任职的特点,他们只看到短期利益,以邻为壑,招商引资非常同质化。各省之间存在低效竞争,例如每个省都在发展光伏行业,为了扶持当地的光伏行业,还会给予政策上的保护,使本不具备竞争力的本土行业苟延残喘,浪费了人民的资金。这样国家内部各省之间的低效竞争有损国家整体竞争力和创新力。
2. 由于国家追求区域间发展均衡,现行政策将建设用地指标固定分摊给每个区域,通过中央转移支付,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量基础建设,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园区。然而,由于中西部地区本身缺乏地理优势,市场经济决定人力和资本并不会流向中西部地区,而是吸引那些被沿海地区淘汰的效能低下、重度污染的产业。这不仅没有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还导致投入产出比例下降。地方债务占GDP比重也越来越高,因为政府是通过政府成立的城投公司向银行借款或者发行地方债券来融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这些融资资金会加快GDP增长,但建成后发展乏力,无法偿还债务。因为银行或购买地方债的人认为城投公司贷款和发行债券是以地方政府信用担保的,视为不会破产的风险,因为地方政府不会破产。当地方政府无力偿还债务时,只能由中央来承担责任,这损害了全国的利益。
3. 中国过度注重投资和发展第二产业,导致经济GDP每年增长的同时,劳动力收入却下降了。这是因为最近几年来,企业贷款利率很低,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负利率。比如,一个企业要发展,向银行贷款利率只有5%,而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为8%,那么企业通过借款实际上赚了3%,以较低的成本借钱去发展,并将资本投资于大量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用资本和机器替代人工。因为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更便宜,企业更倾向于发展自动化产业,从而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尽管推动了GDP的增长,但并没有增加多少就业机会或提高人民的劳动力收入。因此,在国民收入中,劳动力收入持续下降。
4. 中国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其他国家,这不是市场经济的选择,而是政府的干预调控。这违背了市场中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则,导致贫富差距增大。
基于以上几点,作者引用古今中外的数据来强调以下几点:
1. 政府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适应城市人口的扩张,而不是因为公共服务不能快速增长而限制城市人口规模。这是本末倒置。
2. 地区之间应追求人均GDP均等化,而不仅仅是追求GDP总量的均衡化。具体做法是逐步放宽城市户籍限制,不对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让市场决定劳动力的流动。这样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减少,人均GDP将增加。
3. 发展特大型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聚集会带来三方面好处:规模效应会降低人均成本,商品价格相对更便宜,同时也能集中处理污染问题;因为人口众多,市场具有多样性,可以满足一些小众需求,也有一些专业只有大城市才有相关岗位;与此同时,人口众多也会造就好的学习氛围,人们可以与高技能人才一起学习,从而提升整体学习能力。这三样被称为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我被作者对农民待遇的呼吁和同情所感动。农民老了又被送回农村,享受到的社会福利非常少,这实在是不应该。
我的感悟是:
1. 由于现在地方政府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上述缺点,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呢?可以考虑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增加收入。因为大城市高技能和低技能人力的配比为1:1,大城市需要更多高技能的人才,也需要更多低技能的人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都会有更好的机会。
2. 最好居住在城市核心区。因为核心区的经济实力较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应该是最先进的。核心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各种娱乐、饮食等的多样性都更强。特别是由于核心区的高房价,新加入的市民只能聚集在非核心区,导致非核心区人口众多,均摊到的公共服务就相对较少。例如教育领域,政府规定必须将GDP的4%投入教育建设中,那些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