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大抵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
因为地域不同,饮食习惯南北有差,在《至味中国》中,作者王仁湘书写了一段有关饮食文化的记忆。
作者说:“三辈子做官,才懂得吃穿。”深以为然,吃和穿的讲究,不是一朝一夕修炼而成的。
《至味中国》的作者王仁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在考古学方向有专业研究,曾在央视开讲,有关饮食考古。
自从有了火,人类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之路,之前那些茹毛饮血的日子,充其量是为了生存。在书中,作者从火食之道、神食与人食写起,包含了食制与食具,非常有意思的内容。
笔者最喜欢书中的一段是顺应时令,尤其是中国人讲究吃,这个讲究中,最高的境界是应时而生。顺应时令成长的东西,最具食物的味道。
在书中,作者提到:“中国年节风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是我们最优秀的传统之一。笔者记得,小时候,春天吃笋,冬天腌肉,那些所有的习惯,都凝聚了老人的智慧和家的温情。即便是腌肉,每家每户出来的味道也是不同的,为啥代代相传,独特的操作程序赋予了食物独一无二的风味儿,这个叫家的味道。
尤其是在春天,江南漫山遍野的山笋破土而出,踏春的人们提着篮子,下山的时候,每个人的篮子里都装满了春笋,那是晚餐,也是春天。主勺的人,坐在炉灶前,烧着冬天积蓄的木柴,火红的灶膛里火苗跳跃,春笋配上冬天的咸肉,那一锅咸香扑鼻的腌笃鲜,香了几条街的邻居。季节风物遇上懂吃的人,真的是伯乐和良驹恶相遇。
书中提到在《荆楚岁时记》当中,大年初一要“进椒柏酒,饮桃汤;......”中国人的饮食中,博大精深的不是为了情怀,强付风雅,而是应对四季变换,用饮食调理身体。对于食物给予了诗意,也为了身体康健,做了万全。
《至味中国》从考古饮食的角度出发,不是仅仅写了表面文化,主要是从饮食的起源,道出了饮食背后的故事。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速,情绪、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焦虑、内卷、攀比等一切不快乐的因素,都让人们食不知味。究其原因,一日三餐仿佛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
杨绛曾说:你不开心,是因为读书太少,想的太多。非常认同。一个五谷不分的人,很难领略四季的美好,也无法尝得食物的灵魂。面对丰富的食材,都打入冰箱,如同把人的快乐关进了冷宫,每天吃的都是回锅饭,人生自然少了很多乐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