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是由叶嘉莹撰写的一本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要么处于被贬的状态,要么正走在被贬的路上。他被贬17次,被贬了33年,但他也游历了中国的大半个地方。苏轼的生活传奇也是颠沛流离的,他在21岁进京赶考时几乎获得了状元的头衔,一时间名声远扬,成为北宋文坛的新星和顶流。然而,在42岁那年,苏轼经历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乌台诗案。在各种污蔑、诋毁和打压下,他差点丧失了生命。虽然他通过了帝王考核,保住了性命,但还是被贬到了黄州,从此开始了被贬的“旅游式”调任。
苏轼认为“人生为何不能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官场的失意并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在逆境中过得充实而有趣,活出了自己人生的随意和潇洒。
他所写的诗词跨越了不同的地域,例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于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诗词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能够将日常生活过成诗歌,恐怕只有像苏轼这样有趣灵魂的人,在被贬的旅途中才能如此放纵地生活。
通过阅读叶嘉莹的《论苏轼词》,我对苏轼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将儒家的用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观之精神进行了极致的融合。尽管在穷困和被驱逐中,他从未迷失或徘徊,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操守。
通过比较苏轼的词与欧阳修的词,我们明白了苏轼的风格具有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源自内心的豁达与洒脱。苏轼除了写景抒情,还直言哲理或者表达内心情感。而欧阳修则大多只专注于写景抒情,很少涉及哲理或者直接表达内心情感。
比较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可以发现苏轼天性豁达,既有柳永词的浪漫温婉,又舍弃了那种淫靡鄙俗的气质,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苏轼善于描绘高远的景色,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后人称苏轼的词为“豪苏”,而将柳永的词称为“腻柳”,可见两者的风格迥异。
叶嘉莹老师在书中引用了其他学者的观点,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苏轼的风格,还对比了欧阳修的词和柳永的词的风格,增加了我们对这些风格的认识。这些理论使我们在多次阅读中更清晰地看到了苏轼受到欧阳修和柳永的影响,了解到他善于处理人情世故,最终突破了自己的极限,形成了一种与柳永词大不相同的超旷风格。
如果时空可以重合,若叶嘉莹能与苏轼相遇,他们一定会成为知己之交。两个有趣的灵魂在时空相遇,就如高山和流水相互寻找知音,能够一同畅饮美酒。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