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闲来无事刷手机,才发现还有新媒体写作这回事,才知道除了工作,我还可以给“爱读书”找一个支点。
然后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人,被这句话瞬间吸引:读书三十麻袋。他说可以带我们读书,写读书稿变现。我毫不犹豫拜师了,可是当时一篇书评几千字,一篇讲书稿上万字。这对于最多只写过800字作文的我来说,无从下手。
老师大概没料到,这些自诩爱读书的人,却一篇300字的读书笔记也凑不拢来。老师生气了,后果很严重:竟然给我们整了一个填空作文,哈哈。他说:你一篇书评要讲三个重点,并且要有三个故事,或举三个例子论证。加上开篇结尾过渡,这样不就有东西写了
可是老师说得轻巧,这第一步“积累素材”就是个问题!虽然也读了一麻袋书,但脑容量也就那么大,又记得几个何况还要在其中选择适合的素材。于是写作的套路是懂了,空也填满了,但写出的东西难上稿,仅“要给读者提供知识增量”,这一个基本要求就很难达到。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有过或正处于这样的困境不必焦虑,所有的困境都是用来突破的!如何拥有一个完美的个人素材库,不仅数量够用,而且调取精准这背后折射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人的知识管理水平。
《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个人知识管理”专著。这本书的诞生,除了作者本人,恐怕就数作者的徒弟最激动了,我有幸是其中一个。
从创作《写作公式》到《智慧外脑》,这个“读书三十麻袋”的人,好像有一股魔力,让我一直跟随,他就是释若老师。
捧读《智慧外脑》,回忆我的写作之路,才后知后觉,老师之所以能把三十麻袋书变成智慧,特别是还能影响他人——我从一个写300字读书笔记都头疼的人,如今把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变现,是因为释若老师一直在探索实践知识管理,把知识的奥秘应用在教授中。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是《智慧外脑》最核心的内容,从小处着手,它可以是释若老师诸多读书写作模型中的一个;从大处着眼,它更是个人成长模型的集大成者。
模型的精髓在于:让碎片信息更成体系,把知识碎片化,却又互为关联,众星拱月,形成网络。所以,这样管理知识,不但轻松,而且非常容易吸收,就类似于你非常愿意刷一个你喜欢的几秒钟短视频,并迅速get要点。
举个例子,一本书里面有很多知识点,我们分别将其进行网格化处理,就像你把衣服放进一个个格子,做起来极为简单。
神奇的是,无论你把衣服整理得多好,永远不可能产生一件新的衣服,但知识网格化不一样,你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这些知识碎片会生成无穷的排列组合,并互相融合,从而创造、创新知识。
我个人学习网格化知识管理模型后,突破误区迸发了一个灵感:积累素材,不需要知识渊博,不需要读很多书,读一本书,做好知识管理就够了!
比如,有一次我写一个关于权威主题的书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