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产生了想读的冲动。虽然本人不是什么名校毕业生,显然不能归于金榜题名的行列,但是本书对于大学生目标树立的分析还是直接吸引了我。
不过买来之后因为各种事情仍然把这本书搁置在一旁,直到前几周张雪峰式填报志愿引发了争议。很显然,张雪峰的逻辑是典型的工具理性,只关注专业的职业前景以及未来收入,对于个人兴趣、家国情怀等看起来务虚的价值置之不理。当然,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引来了众多批评。
我的第一反应是,报什么志愿本身并不重要,未来的发展已经很难预测;第二反应是,专业的挑选还是应该契合自己的兴趣,以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不过,我的经验可能已经过时。
同时我很好奇,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会有就业的烦恼吗? 他们对于自己的期待以及对未来的预测会不一样吗?
带着这样的前见,我翻开这本书。虽然本书的访谈与分析对象是我完全考不上的学校,但是看到书中访谈对象的陈述我还是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进去了。看来即便是顶尖大学,其中的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具有共性与普遍性的。
本书依据是否树立了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将学生划分为“目标掌控式”与“直觉依赖式”两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