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老年人,你会用什么词汇:耄耋之年、步履蹒跚、慢悠悠、迟钝、疾病缠身等衰败词语。变老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实际上,衰老这件事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伴随我们终身。
曾在网上看过日本纪实节目组做的关于“老后破产”为主题的一系列采访报道。有失独瘫痪的老人在家里等社区每周的救助,有70多岁的老人为了生存依旧从事劳作。总说日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衰老是每个人必经阶段。那么当我们到了垂暮之年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由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博士耗时一年多的时间,深入昆明的医院、养老院、住所等地考察。他呈现了关于衰老和照护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真实的人的故事充实了作者的理论。这些资料汇编成了《谁住进了养老院》这本书。
中国养老的痛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观念的瓦解。在传统社会中,我们依赖土地而生存,土地意味着人物理流动的范围有限制。多代同堂和同姓亲戚居住在一个村庄是普遍现象。依托血缘和地缘建立起的孝道文化让晚辈天然地要尊敬侍奉长辈。媳妇要看婆婆眼色行事也是常态。
然而,土地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给了成年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人流开始向外迁移。尤其是女性的独立意识觉醒,越来越多人不再满足于在家照顾家庭,多代同堂的大家庭观念转向小家庭意识。过去紧张的婆媳关系的权利似乎发生了转移,老年人的期望逐渐发生变化,养儿防老的观念渐渐瓦解。
其次,现实的经济压力也是一个问题。中国80后这一代最老的已经43岁,最年轻的也34岁。他们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三明治人”,上有4个老人,下有2个孩子的境地。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亲子赡养责任,政府也提倡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然而,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中年人无法全面兼顾,更多情况是老年人带着养老金不仅要贴补小家庭支出,还要帮忙分担养育子女的责任。
最后,机构养老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机构养老工作人员一天24小时待命,没有保险和养老金保障,没有职业保障。他们被老年人挑剔,生活条件差,薪水低。多数从事护工行业的人都是中年农村女性,文化差距让老年人无法得到情感的共情。即使如此,逢年过节时养老机构依然“一床难求”。
现在进入老年人群体的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老一辈。他们年轻时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代,为国家付出了一辈子。他们接受了传统的父慈子孝的儒家教育。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老人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养老困境。如何体面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历程,也许是我们“正在老去”的年轻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