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被感知的复义性(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台湾古早作家袁哲生在《寂寞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司马光砸缸这一观点的偏正性。
据他描写,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他找到了所有的小朋友后,却坚持说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找到。于是大家一起找那个小朋友。他们在一颗树下看到了一个大水缸,大家都以为那个小朋友一定在水缸里面,只有司马光没有动,他拿起一块石头砸向水缸,水缸破了,但是里面并没有水流出来。大家都愣住了,因为他们看到水缸里坐着一个小孩,他正看着外面,那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自己。
司马光并不是神童,他只是一个孤独的普通人。百年来,人们听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反应就是夸赞他的品质和高智商,但是通过另类的解读,我们看到了司马光砸缸事件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法,我们可以发现:司马光超我形象中的英雄主义实际上一直被人们夸大了。而司马光自己可能是孤独的、被误解的,他一生都被看作神童,活在阳光下,但是没有人理解他内心的孤独。
这就是精神分析批评对于读者阅读反应的关注,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文学形象被感知的间接性,进而导致了复义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