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明黄色封面的小书的作者是荷兰著名人类学家安玛丽·摩尔。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啊哈,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外国人,居然研究起我们老祖宗非常精通的学问来了!在初夏微风中,我花了几个下午碎片时间读完,又非常愉快地承认,这本书确实让我获得了独特有趣的阅读体验,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与一般的书不同的是,这本书采用了正文+边栏的排版设计,内里充满哲学概念的文字内容几乎是一篇严谨枯燥的学术论文,这想必会劝退很多读者。但另一方面,作者文章中大胆先锋的思考,对于「吃」这个主题别开生面的讨论,又会为读者提供十分愉悦的智性阅读体验。
纵观全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提供了前半部分的理论基础和思考框架,万物平等、去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则构成后半部分的价值基调。整体上,摩尔基于对人类身体与所处环境互动过程的论述和抽象,通过身体——劳动——政治的关联论述数个重要主题,文笔优雅而论证精辟,字里行间不乏批判与省思,让人掩卷之后仍然会继续联想很多。
在物理层面,人类身体可以简单看作一条管道,一条复杂精巧的生化工程流水线,将各种食物通过消化过程吸收各类化合物和元素,生产出有机体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并最终把代谢废物运输到生产线的终端。
作为全书核心的场景——「被吃的食物与正在吃的身体」,所描述的正是这一基础的情形,但作为人类学家的摩尔并未局限于这一现实场景,而是将之抽象为人作为有所匮乏的存在而不得不与环境互动的状态,并且「把吃的情形作为一个用以思考的模型」,建立起了整本书的讨论主题。摩尔采用数个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存在——认知——行动」多层面的观察与分析,对这一模型加以描述论证,对存在问题这一人类的永恒困惑,以一种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新鲜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与日常思考十分不同的思想框架,并以此视角言说生与死、给予与索取、暴力与爱,劳动的政治,并且独具慧眼的将健康这一概念从日常经验中抓取出来,展示出了可供思想活动的全新场景。
在本书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却十分重要的问题:观看是否一定是主体借以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性参与。摩尔通过区分观看所带来的知识和感受这两者最为本质的不同,把人作为感受主体凸显了出来。并且以人类学家的敏锐视角犀利指出,吃的情形中存在着同样的逻辑——这最终显示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向外的知觉性认识和向内的感觉性感受之间的对立」。正是这种对立,彰显出人类作为存在之物的种种可能,尤其是人类的认识与行动的关联——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蕴藏其间。
还有一点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共生的地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切,亦是因为摩尔面对着更为广阔的世界图景、怀着更为长远的人类关怀。优美的文字更容易表达出优秀的思考,这一点上这本书可以说做得相当成功;而书末厚达60多页的引文注释,又充分显示了摩尔学术态度的严肃审慎。
最后,容我抄写一遍我所喜欢的摇滚歌手张楚的一句歌词作为结尾:
请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
上苍保佑粮食顺利通过人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