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读张晓风老师的文章是在上大学时,她的文字仿佛有一种“摄人心魂”的力量,一读便停不下来。再遇,便是这本《麝过春山草自香》。淡绿色封面和书背上是台静农老师的题字,还有一只小麝的剪影。书的封面折口有一幅席慕容老师为晓风老师画的画像。书未翻开,已然嗅到了那跨越时空的“麝香”。晓风老师是著名散文家,江苏铜山人。辗转长居于台湾,36岁时,被台湾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学家”之一。有多篇作品入选海峡两岸的教科书,深受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她是少有的、舍不得不手写汉字的人之一。八十一岁的她觉得自己要好好学,学到“会”——让自己“很会老”,“很擅长于老”。她的两大法宝分别是“阅读”和“书写”。她很俏皮幽默,心怀悲悯。
1.“偷”得浮生半日闲。晓风老师很爱英国的火车,缘由是在它一节一节的绵长承载里,有一节“D车厢”。“D车厢”的特殊之处是有一条“奇怪”的规定——凡选择坐在此车厢的乘客,一律不许发出声音。”然而现实中,想要拥有绝对的安静,实在太难了。占领一个空间,不见得能霸住那空间里的“声音权”或“不闻声权”。因此,古代皇帝或者要员出巡,都是打着“肃静”的牌子。除了别人,我们自己也常是破坏安静的高手——因此,便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或者形成默契,来维护某一区域的安谧与静寂,比如“D车厢”。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要说和听很多的话。一个女人,为人妻为人母,一生更是要说不计其数的“废话”。还要时刻做好准备回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但在此时此刻此地,在“D车厢”你不必回答任何话,因为任何人不得提问。在D车厢,你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在D车厢,你可以卸下所有的身份,获得片刻安宁,享受做自己的自由和安逸。
2.那些逝去的人,“书写”会替你记住。晓风老师在四十年前写过一篇《半局》悼念逝去的友人杜魁英,四十年之后杜魁英的侄孙前来向她致谢。因为他读了那篇《半局》,深为其中的描述感动。尽管,他并没有和三老爷有过正式的交集,但他说话的声口和神采和当年的杜公有些神似。这些足以令晓风老师“一思故人一身伤”。相隔山长水远,他辗转看到了晓风老师的文字书写,他觉得其间有一份起死者于地下,生亡魂于眼前的魅力。一篇悼念,令那位隔海侄孙从选房前来致谢。原来“书写”竟可以如此恒久,那些逝去的人,“书写”会替你记得。
3.朗读的魅力。“香港学校音乐及朗诵协会”年年举办朗读会,办了有七十年了。晓风老师应邀为朗读写一篇文章时,提到唐朝六祖慧能年轻时,在广东的一家客栈,偶然惊遇那热人之耳、裂人之心的美妙吟诵。于是,决意出家修行,此事扭转了惠能的一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甚至朗读的魅力。然而,孩子们却非常缺失朗读的兴趣和能力。“读书声里春花开,几度秋月白”的场景已难寻觅。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去深思,去寻求改变。余光中先生说,晓风的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儿刚劲。这些在《麝遇春山花草香》这本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