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企业家柏柳康对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模仿欲望”学说的现代版的总结和发挥。
“模仿欲望”:每个人的欲望都来自于对他人的模仿而非本心。这个认知很可怕,细思极恐。我们考大学,进大厂、结婚、生子……真的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吗?在每一个人生阶段,是否都有一个假想敌?“不患寡患不均”?现在的职场太卷了,是出于本心吗?但资本主义喜欢人们“卷”,只有大家相互竞争,经济才会增长,社会才会进步。
本书分为模仿欲望的力量;欲望的转换两大部分,作者一心在引导读者思考自身欲望的来源。虽然看似总结的是简单的道理,但是本书旁征博引,采用了大量历史事件、宗教典故、商业经历、名家言论等对模仿欲望的理论做足了研究和探讨。
模仿的欲望有不少消极的影响,但认识到该理论的这一面并不意味着要克制欲望,放弃模仿,模仿也有正向的积极地模仿和进步。职场上,模仿上级或生活中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达人都是在推动个人的进步,只要这个出发点是真实的本心,这就需要每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模仿的欲望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前者是跟别人比,常会陷入别人的评价价值观旋涡;后者是跟自己比,但也会有过于自责和焦虑的状态。有时,在与他人比时,无论是否出于嫉妒而表现出的“刻意的不模仿”也是一种被影响。心理学上,在一心寻求被治愈的当下年轻人,已经理解了平常心,接纳自己,寻找自洽。这其实也是一种个人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只有拥有了坚定的适应性强的,有生命力的价值观,那么才会更懂得选择的自由。
我们不是天生就想要什么,而是跟人学来的。欲望出自模仿。模仿欲望是深入理解人性的关键。模仿欲望始终作用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在本书中做了系统的阐述,小的个人的心理健康,大到社会热点现象以及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决策,在其行为的背后,都暗含着模仿的欲望这一人类社会的助推器。
为什么倡导“人人平等”,但最后的人生还是一个社会等级在。等级的作用是维稳。没有等级制度,欲望变得无序,无序引发冲突。无论是封建礼教还是西方宗教,都是在教育人类克制欲望,让人们拥有信仰。我们要做的是要超越欲望循环,更主动的去塑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除了本书中丰富的大量的案例内容和理论研究之外,作者柏柳康20岁开始创业,是一位初级投资银行分析师,学习普通话,这种在课业之外,生活之外的自我丰盈和思考,不断追寻内心和人生意义的不断自我更新也值得称赞。
人们总希望通过阅读几本书提升认知,那这本书符合要求。万维钢说:这个认知很残酷,但你有权知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